当前位置: 首页 > 数据
天天快资讯:【原】《风继续吹,风不再吹》
来源:个人图书馆-新用户6038qwGw     时间:2023-06-05 15:59:13

123


【资料图】

文/趙小花

「很大程度上,我们是通过怀念张国荣,来怀念那个时代」

当2003年,张国荣从香港文华酒店一跃而下的时候,正值「非典」的顶峰,香港岛被封,民众更是被病毒惊吓的如同惊弓之鸟,人人自危。当电视和电台中传来的消息「香港著名艺人张国荣从酒店顶楼跳下、、、、」从主持人低沉的声音播报出来的时候,香港民众的内心再一步沉入谷底,全港士民心境之低落,前所未有。

张国荣的「头七」之日,病毒依然肆虐,据闻,当时全港的白玫瑰销售一空,因为万千香港市民走上街头,身着黑衣,手持白玫瑰,肃穆的站立在街头,送别这位「香港之子」。

张国荣的死对于大陆内陆来说只是一位「香港演员」去世了,而对于香港来说,他是当真代表着港岛整整一个时代。从新人初出茅庐、争议、非议、继而走向巅峰、纵横歌坛、然后激流勇退、再而复出歌坛、迈向演艺界、最后因为性取向问题、惹得百般是非、丧失自我、抑郁、自杀。

可能你很难在香港找出一个跟他经历类似而又能达到如此成就的人,这一点,香港民众看的明白。正因为香港是一个人特别看重「努力」的地方,所以他们才对张国荣的爱是如此之深,我们看待张国荣,是以偶像待之,港人看待张国荣,是以亲人视之,其中之别,当是大不同。

实际上,我一直困惑一件事情,我们九零后,到底有多少人真正的受到了张国荣的影响?亦或者说,我们当真切身经历了他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了吗?百般思索后,答案是没有,在当时各方面都称得上闭塞的内陆,张国荣更多只是因为出演了《霸王别姬》而是一个「演员」的身份,真正属于张国荣的八十年代,我们并没有那种幸运一睹其绝代风华。

那当我们在怀念张国荣的时候,我们在怀念什么?在我看来,「张国荣」作为一个符号,代表着我们对那个时代的怀念。

张国荣经常在聚会上,端着酒、夹着烟,随意谈论哪个女星的身材好。这放在今天,无论哪句话,哪个字,都能冲上头条,随之引来媒体的口诛笔伐。可以说那是一个率真的年代,大部分的明星还不懂如何通过媒体「诱骗」他们的粉丝。我歌唱的好,他们喜欢我,我戏演的棒,他们自然追捧我,这一切自然而然,都是以「这个人」为基准。

在今天,我只知道某个明星的丑闻,却连他的模样都不认识,也就是说,从本质上来讲,「明星」这个词,变了味,我更愿意称他们为「导购员」或者「销售员」,因为除了吆喝着引导消费之外,他们一无是处。在我的认知里,但凡称得上「明星」二字的人,当是某一方面让我佩服的人。因为我们对「明星」这个词的概念还残存着这一神圣留恋,所以对待张国荣更加怀念,就好像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青春才是最美好的,而张国荣所代表的年代正是那个在黄色灯泡下的电视机里,不时跳出雪花的荧幕上,那张俊俏而又百媚千态的脸庞。

如果在一个一年就换掉一个目标、半年就换掉一个手机、一个月就换掉一个朋友、一个礼拜就换掉一个伴侣、一天就换掉一个偶像的时代,竟然还有无数人还在怀念着张国荣,这实在是一个奇迹,除了他势必有值得我们为之怀念之处,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属于「港风」的时代,确实是一去不复还了。

香港电影是其中的重中之重,值得我单独讲一下。

香港电影人一向热衷于讲述“香港”自己的故事。甄子丹的《导火线》姑且不讲最精彩的武打动作,如果稍微关注其中的剧情,剧中兄弟三个都是当时美国越南战争失败撤军,从岘港逃离到香港岛的越南人,人数一度达到二十万。他们有的以香港为中转地,更多的留在香港以此为居,但这样多的外来人口势必会对港岛造成非常大的影响,于是多数逃难来的越南人组成的帮派跟香港当地的黑社会产生摩擦,这其中有合作,更多的却是相互厮杀。

再者,杜琪峰的《黑社会》,可以说,这是整个华语地区最好的黑帮电影,气势磅礴、粗中有细、韵味十足。甚至所有华人仅存的民俗也在其中有淋漓尽致的展现。那可真是一个美好的年代,杜琪峰在最后的关头拍出了香港最好的电影,而属于他的,以及属于香港最好的年代,已经逝去。再看之后相同类型题材的《树大招风》,则弱了很多,当初著名影评人大卫.波德维尔对香港电影的评论:尽皆过火,尽是癫狂。看来这一切也要站在时代的脉搏之上,否则,只能是江河日下,一泻千里。

反观近年来的香港电影就看得出,难以再有拿得出手的作品,纵然如《拆弹部队》宣传的好似近几年最值得一看的大制作,但观影二十分钟之后便觉得乏味至极,故事老套、编剧老套、人物形象老套,这就是一副套了十年前模子的香港电影,而这也就是香港如今最拿的出手的电影。我们不禁疑问,为什么都过了这么久,香港电影怎么还是在原地踏步?

如果分析其原因,从表面来说,这离不开内陆开放的趋势,上海一跃成为全世界第一大港口,离香港咫尺之遥的深圳竟然都跃居第二,金融资本进一步移向大陆内陆,这就让香港岛上上下下从各个方面都难逃亚洲金融中心跌落的苦楚。

甚至残酷些来说,香港都并无解决办法。作为一个港口城市,必然会随着全球经济趋势的变动而影响到自身的地位,不过从地理位置来说,也不至于被全部抛弃,但若想重返当年「亚洲四小龙」的光辉之位,已经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了。如今香港只能这样苦苦忍受着慢慢跌落的过程,从它曾经的过往之中回忆着光辉的岁月,那也是最能激荡我们的峥嵘往昔,试问哪个大陆内陆人走在铜锣湾的街头能不想起「陈浩南」的「洪兴」,站在荃湾的码头,应当必然想到和联胜的大D吧。

这些东西已经影响我们太深,毫不夸张的说,甚至将会影响我们的一生,而在这其中,站在「港风」由盛至衰转折点的人,就是这位张国荣先生。2003年,是大陆加入世贸组织的第二年,在这种大时代的变迁之下,可能从那一刻起,就注定了曾经繁花似锦香港岛的没落。2003年,是我出生的第十一年,一个人的一生就是在重复他的童年与少年,而我在整个时期都是被「周星驰」「赌神」「小马哥」「97家有喜事」所包围着,毫不夸张的说,在我那个时期的某种意识上,我对香港的熟悉程度要远多于离我更近的上海、北京。

其实「香港」对当初的我们来说很像是一个梦,在我小时候我甚至都不敢相信「香港」的真实存在,因为它是那么的熟悉又是那么陌生。那里的人不是打打杀杀就是浓情蜜爱,真的是「尽皆过火,尽是癫狂」,中国的大地上怎么会有这样一群人呢?但他们又是如此的真实,跟我身边人有着一样的长相、用着我也看得懂的文字。

而其中,在我们的潜意识里,我们集所有那些对于青少年时期所留恋的一切,如今都汇集在他的身上,记忆里的,就是最美好的,这句话用在香港,以及用在他的身上是多么的适合,他的一切看似很简单,但又不那么简单,看似他只代表着一个名字,但也代表着一个时代,有关于张国荣,就是我们在追忆里最美妙的似水年华,他就是东方之珠的最闪耀之处。

獨立、自由、不妥協。

标签:

相关阅读

广告

X 关闭

广告

X 关闭